海阔胸襟纳百川 ——看我市开放带动战略如何从点题到破题 这几年益阳有两种现象牵引住了市民的目光,也引发了市民的思考。 走进益阳市区,不仅可以看到浙A、粤A等外地牌照车辆穿梭在大街小巷,而且常常有吴侬软语和粤闽之音涌入耳畔,各种带着方言土语的普通话更是不绝于耳。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引进项目2115个,其中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71个;新批外资项目154家,累计到位外资5.3亿美元;引进内资1200.3亿元。先后引进了神户制钢、中核、三一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央企、行业龙头企业等48家,在益投资项目58个。 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经在大家心目中形成共识:益阳,变了! 城市形象、产业培育……就在这短暂的几年间,变了! 这种变的动因,寻根究源,能理出很多,但与我市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分不开的。 点题——开放型经济是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今年6月26日,由市委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实施意见》中,对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意义,作了明确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大力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从中长期来看,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解决诸多国内经济难题仍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地“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国家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加速,我市近年来交通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众多有利条件。 发挥我市区位、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抢抓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我市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破题——谋求“三变”,找准开放型经济工作新路径 《意见》中提到,“十二五”期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25%以上,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总量的25%以上;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5年引进项目800个以上,实现年工业总产值过百亿元的园区达7个。《意见》指出,要实现这三个数据的变化,就要找准开放型经济工作新路径。 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选择。全面开放投资领域,拓宽投资领域和引资渠道,坚决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垄断,除国家、省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其他领域一律向市内外投资者开放。注重产业招商、大项目招商,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各类战略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力争使我市成为其战略投资地和名牌产品加工地。 大力推进产学研政金结合。注重利用省内外高校资源,政府牵头,企业搭台,在益阳高新区建高校科技园,引进高校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建设高水平联合研发基地。 加快发展以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把服务外包产业列为“十二五”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引导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向益阳高新区及其东部产业园、益阳东部新区等集聚,建设益阳服务外包产业园。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打造“公、铁、水”联运物流体系。 全方位拓展开放领域。加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力度,开展与跨国文化集团合作,引导外资参与我市文化产业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益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鼓励我市企业国际投资,在境外投资办厂,带动我市技术、商品、设备出口,开展工程承包。 解题——强化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形成加快发展合力 发展开放型经济,强化领导是前提。《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对外开放工作摆在战略高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强有力的对外开放工作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市里成立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区县(市)建立相应机构。 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机制是关键。《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开放型经济指标纳为重点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权重。建立鲜明的激励导向,把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工作成效与干部选任、奖惩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园区、部门、企业,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化环境是保障。《意见》要求不断优化开放发展环境,实行政务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举报制,建立“安商、稳商”工作“问责制”。加强对涉企收费项目的审核与检查,坚决杜绝对企业的乱收费现象。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和审批程序,抓紧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强化重点投资项目全程代理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