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洲,名为黄花、华林、烟波、罗溪、刘公、清水、文星、龟鹿、玉皇、千家,位于今东门外资江江面,因明大学士赵贞吉以其数合图而得名。资水绕城而过,流至十洲,江面益阔,每当春水盛涨,洲界分明,砂石垒垒,饶有“分涨”之态,因名“十洲分涨"。为资江十景之一。据《益阳县志》记载:当年十洲附近,两岸塔影映潭,长堤垂柳,渔唱橹声,晨夕无歇。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
北岸的三台塔,由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等倡众创建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原址在千家洲江岸。十四年,此塔及同时修建的三台阁均毁于火。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于今处。不久倾颓,嘉庆18年又建。塔身七层,内有石梯可上。登上塔顶,极目远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真是心旷神怡。
郭都贤登三台塔诗
画中楼阁镜中开,小队轻飘破浪来。
岂为黄花偿九日,欲随绛节拥三台。
僧吹寒火留烟语,雁点苍波带影回。
击楫中流横野渡,旁求已审济川才。
刘澜诗
信有星辰履底收,城东高处共名流。
一江风雨登孤塔,双眼乾坤俯十洲。
小语犹防惊上界,朗吟应许续前游。
座中豪气谁人擅,最忆元龙百尺楼。
南岸的斗魁塔,始建于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雷震塔顶,重建于龟台山龙洲书院河边一巨形盘石上,塔高五层。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一1627年),于烟波洲上建斗魁阁。后圮。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高自位于其故址建魁星楼。民间曾有“水涨楼高”之说。清同治间许芷臣诗中有“魁星楼上枫叶秋,魁星楼下资水流。”之句,说明了魁星楼是浮在资水上的建筑物。上接会龙之雄,下控十洲之胜。为资江水口巨镇。楼高三丈七尺,亭亭峙立,气宇轩昂,舟楫往来,无不啧啧称赞!
建国以后,资江吞吐量与日俱增。五十年代疏通河道时,清除了十洲,拆掉了魁星楼。1967年斗魁塔顶两层,毁于“文革”浩劫。1981年省城建处拨款一万二干元,今已修复。尽管十洲已成历史陈迹,但古塔碧水,交相辉映。风光绮丽,不减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