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龙山,东倚螺丝顶,西临风形山,秀蜂兀立,如龙骧首,与市中心隔江对峙。
会龙山巅,原有一座古刹,名“栖霞寺”。相传是东晋孝武帝时(公元373—306年)所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栖霞寺原名宝泉寺,创于印度耒华之不如密多尊者。明建文帝因宫廷动乱,被逼出走,君臣四人,削发为僧。往来于吴、楚、湘、粤、滇、黔之间,曾路过此山,在宝泉寺下榻,后人重修庙宇,并更名“栖霞寺”。会龙山南麓,原是上山的正门,建有一条用麻石筑成的石径。山下有座用麻石砌成的门框,门楣上书“会龙栖霞”;门联是:“试看绮霞刚驻马;追怀余烈好登龙”。
会龙山东北山腰,曾有不少坟墓,山腰右有遇缘僧墓,石镌“生于江南省上元县桂花巷金沙井陈氏子”诸字样,考之。则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之遗裔也。墓门联曰:“勘透浮生归佛国;最难烈士结芳邻。”峰巅为栖霞古寺,前缭短垣。殿前横匾一方日:“层峦耸秀”。寺周古木蓊郁,柯叶覆蔽,林间展望,所见虽非全豹,亦足以开拓心胸。寺左横岭可登螺丝仑,高甲群峰,近之城郭田墟,河流洲诸;远之烟霞雾霭,日月云汉,止者、行者、变化者、出没者、周览无遗,诚大观也。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益阳,栖霞寺遭到严重破坏。建国以后,市人民政府集资四万元,修筑了环山道路,营建了六角亭、八角亭、小饮部和水泥结构的牌楼,定名为“人民公园”。“文革”时期,所有坟墓牌坊、华表均遭破坏。1979年,市里拨专款两万元,重修了环山道路;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电灯;维修了园庭建筑物。1981年至1982年市建委重建栖霞寺,更人民公园为会龙公园。门联是:
晋朝古刹,苍海桑田存胜境;明代浮云,青山绿水隐名僧。寺后为“栖霞阁”,飞檐画壁,古色古香。从此,久负盛名的会龙山,如今又吸引着大量游人,成为我市的风景区和游览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