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特色美食显真情”用这句词来形容金盆镇的香稻村真是再好不过。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最美乡村采访团一行来到这远近闻名的湖南香稻第一村。 田边地头,野花丛丛,多姿多彩,飘散出阵阵清香,蝴蝶们在花草间飞舞、嬉戏,尽情地享受着这田野里的无限乐趣。远远望去,绿油油的稻田,翻腾着滚滚碧波,好像翡翠洒落在田野,它们随风摇摆,好像在为了迎接金色的秋天舞蹈,把大地装扮得分外漂亮。我们踏着田间小路一边前行,一边问着泥土芬芳,仿佛看到了人们挥镰收割的情景。 这一片片青黄相接、绵延不绝的稻子,挺立着腰杆,昂扬着希望的绿色。20世纪80年代,著名农艺师师尚才在这里研制出了甘香可口的优质香稻,当地群众争相种植。一时间,香稻米、香稻酒、香稻蜜声名远扬,这村,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名“香稻村”。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名——湖南香稻第一村。
传承农垦精神 谱写华美篇章
稻香四溢的香稻村,脱胎于原国营金盆农场。翻开《国营金盆农场志》:建国之初,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通湖,餐风饮露,披荆斩棘,围湖造田,用青春,用心血,用智慧,将荒滩变成良田,将河泽变成鱼塘,在这荒无人烟的洞庭湖之上,用双手建起了美好的家园,将这里建成了湖南省最早、最大的垦区——大通湖。 半个多世纪的农垦历史,就是一部光荣的创业史,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不畏艰难、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包容、患难与共,走过了“五十年代垦荒、六十年代种粮、七十年代办工业、八十年代农工商、九十年代奔小康”的创业历程……说起那段历史,82岁高龄的匡朗云仍难掩激动的神色。在匡朗云的描述中,人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壮美的画面:雨雪纷纷,寒风刺骨的冬日,农垦人挽着裤腿,赤脚踩在渠底的淤泥里,用双手将污泥一捧捧抛向渠岸。 老一辈农垦人是不畏艰难、艰苦创业,艰苦环境下的拓荒者;是守纪敬业、舍己互助,最具纪律性的产业大军;是万众一心、无私奉献,一群说到了就一定会办得到的实在人;他们团结包容、患难与共,是历史证明能兼容并蓄的胸怀博大者。他们用火热的青春和艰辛的劳动,拓出了如今福泽后代的肥田沃土。他们凝结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大情大义,感恩图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也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特色美食聚集 多元文化荟萃
香稻村是个移民村,除本地人外,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移民多达五分之三。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云南山歌、湖北小调,尝到贵州侗家酸菜、川味腊肉,多元文化荟萃,各地美食聚。 彝族同胞有个习俗:有客来,要见血。听到要来采访团,热情好客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移民刘代文、刘代宝几兄弟,早早地就张罗开了,要宰猪烤肉,招待大家。 上午10时,我们寻到刘代文前有菜地果树,后有鱼塘鸡舍的家,还没进门,鲜香麻辣的味道就直扑过来,让人食欲大动。刘代文兄弟生上一堆炭火,架上铁丝网,腌制好的猪肉往上一放,随即变色、收缩,油“嗞嗞”地往外冒,诱人的香气钻进鼻孔,挠得人心急火燎。 不多时,刘代文端出一大盘鲜香袭人的烤肉放到前厅中央,带着大家盘地而坐,边举起酒杯,边唱起了祝酒歌:“远方的朋友,欢迎您的到来。你身体好吗?老人健康吗?”歌声一落,众人高举酒杯齐声吆喝,一饮而尽后,迫不及待地将麻中带辣、鲜香酥嫩的烤肉送入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