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香稻村,时值火热盛夏。 行车沿途,一池池亭亭玉立的荷花不时从窗外掠过,农家小院外姹紫嫣红的雏菊不期而至,都能让人嘴角上扬,心里泛起欢喜的涟漪。 不过,见得最多的,还是一片片青黄相接、绵延不绝的稻田。那时节,早稻沉甸甸的稻穗,散发出令人喜悦的金黄;一季稻挺立着腰杆,昂扬着希望的绿色。 20世纪80年代,著名农艺师师尚才在这里研制出了甘香可口的优质香稻,当地群众争相种植。一时间,香稻米、香稻酒、香稻蜜声名远扬,这村,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名“香稻村”。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名——湖南香稻第一村。 稻香四溢的香稻村,脱胎于原国营金盆农场。翻开《国营金盆农场志》:自1951年3月建立国营金盆农场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拓荒建场,肩挑手扛,将荒滩变成良田,将河泽变成鱼塘,在这荒无人烟的洞庭湖之上,用双手建起了美好的家园。 餐风饮露围湖开荒,冰天雪地筑堤开沟、垒坝搭桥,在洪水中手挽手筑人墙堵缺口……说起那段拓荒史,82岁高龄的匡朗云仍难掩激动的神色。在匡朗云的描述中,人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壮美的画面:雨雪纷纷,寒风刺骨的冬日,农垦人挽着裤腿,赤脚踩在渠底的淤泥里,用双手将污泥一捧捧抛向渠岸。 老一辈农垦人用他们的火热青春和艰辛劳动,拓出了如今福泽后代的肥田沃土。他们凝结出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大情大义,感恩图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农垦精神,也在这片年轻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香稻村是个移民村,除本地人外,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移民多达五分之三。在这里,人们可以听到云南山歌、湖北小调,尝到贵州侗家酸菜、川味腊肉,多元文化荟萃,各地美食齐聚。 彝族同胞有个习俗:有客来,要见血。听到要来采访团,热情好客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移民刘代文、刘代宝几兄弟,早早地就张罗开了,要宰猪烤肉,招待大家。 这天的烤肉宴选址在刘代宝家。几兄弟起了个早,宰了一只小猪,烫毛洗净后,切成条状,放上盐、姜、辣椒、花椒、香油等作料腌制。 上午10时,我们寻到刘代文前有菜地果树,后有鱼塘鸡舍的家,还没进门,鲜香麻辣的味道就直扑过来,让人食欲大动。刘代文兄弟生上一堆炭火,架上铁丝网,腌制好的猪肉往上一放,随即变色、收缩,油“嗞嗞”地往外冒,诱人的香气钻进鼻孔,挠得人心急火燎。 不多时,刘代文端出一大盘鲜香袭人的烤肉放到前厅中央,带着大家盘地而坐,边举起酒杯,边唱起了祝酒歌:“远方的朋友,欢迎您的到来。你身体好吗?老人健康吗?” 质朴的歌声一落,众人高举酒杯齐声吆喝,一饮而尽后,迫不及待地将麻中带辣、鲜香酥嫩的烤肉送入嘴中。 稻香、肉香、酒香,这,还真是个与香结缘的幸福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