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十年,我要培育油稻,没力气到田里去了,我就在盆里弄。” 如果不是亲耳听见,谁都会讶异,这话,出自一位82岁的老人之口。 师尚才的这一生,只专心做一件事——研究水稻。 读大学时,原本学外语专业的师尚才半路转学了农业。1961年,23岁的师尚才登上北京开往湖南的火车,耳边反复回荡着一句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这以后,原国营金盆农场里,人们总能看到,这个从北京来的大学生,白天在试验田里育种、观测,晚上在宿舍里看书到深夜,心里想的、嘴上讲的,只有稻子。 人们不知道,到农场的第一天,这个抱定志向的年轻人,就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香稻、大稻、油稻,在这三个方向,一定要干出点名堂。”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1982年的一天,师尚才带着他培育出的香稻,在长沙省委招待所里接受专家鉴定,一旁的服务员窃窃私语说:“昨天用那个稻子煮了饭,隔几层楼都能闻到香呢。” 通过专家品鉴后,师尚才培育的三种香稻品型在全省推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早香17号获得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他所居住的村庄开始普遍种植香稻,还开发了“香稻酒”“香稻蜜”等衍生产品,最终得名“香稻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