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描 满头银丝似雪,圆脸,背微驼,一幅深度的老花镜斜架在鼻梁上,左手拿个10倍的放大镜,右手指缝夹枝钢笔,丁字尺,三角板置于办公桌旁。对着每张密密匝匝的航拍地图,认真地核对每一个数据,不时在小本上作些记录:每一座山的高度、两山之间的鞍部和垭口深度、每一条溪沟的名称、在村与组之间勾勾划划、在谷底与山岭之间圈圈点点,在新设计的图纸上填充、修改,有时甚至挖洞、补疤。乍一看去,俨然是一位小学新生第一次坐进严肃的考场,那个认真劲真叫人不忍心发出半点声响去惊动他。 在每条开工的公路上,在每座奠基后的桥梁边,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穿行在泥泞而布满尖厉碎石的路桥之间,雨靴沾着大块的泥巴有时甚至不能自拔。工地上每次把他请去,都是作为“名老医师”去医治“疑难杂症”的,大至设计上的修改变更,小到钢筋的布设,一桩一石的处理,在施工方眼中,他是“技术咨询师”,在年轻路桥技术人员眼中,他是安化的“活地图、活字典”。 走近他,中等身材,脸上有了老年斑,由于长久过度用眼,眼袋已经凸显。一口几十年不改的“涟源腔”,一身朴实的夹克衫,听不到一句官腔和豪言壮语,平时不苟言笑。只谈到修路架桥,他就滔滔不绝,有时甚至眉飞色舞,时不时还会发出“嘿嘿”的憨笑。 老干支部近30名党员,一致推举他为“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情况反映到县老干局、县委组织部,都表示通过。怀着深深的敬意,我决定采访他。殊料一见面,就碰了个软钉子。据他说,前两年一家电视台的记者要为他拍个片子,被他挡了回去;一位如今在县级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同志要为他整个材料,他硬是不愿提供半点思想内核、材料也不了了之。好在我与他共事十多年,好说歹说求得他一个答复:写修路架桥的事,我可以配合你,其它的事我没有什么好说的,请原谅。凭着十多年我们的交往,我还是决定用客观的眼光记录下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可敬的老党员。 简 历 李尹初,男,汉族,1937年9月出生于涟源市山塘乡一个偏远的贫苦农家,祖辈世代务农。那时的山塘其实就属于老安化县,1950年行政区划变动时才划出去成立涟源县。解放初,十岁出头的李尹初跟着在安化东坪做小生意的哥哥来安化读小学,在东坪完小读完小学,到安化二中初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1955年3月,最初在安化新华书店当学徒。由于他脑瓜子灵,腿脚勤快,加上文化程度在当时算“知识型”,不久就被选派到干部培训班,经过短期培训后转为干部。当年底,正值安化解放后第一条公路——常(德)至安(化)的公路经上级批准立项,需要大批有文化知识的年青人参与测量设计,李尹初很自然地被上级看中,跟省里来的技术人员,他参加了公路的测量设计,自此,李尹初开始了一辈子与公路桥梁结下不解之缘的生涯。 那时搞测量,别说机动车,自行车和板车也极为稀罕,离开两条腿就别想出行,李尹初奔走在猴栗坡至东坪的山山岭岭之间,肩标杆、牵皮尺、记数据、放样桩。由于他正值年轻力壮,能吃苦耐劳,加上当时的极“左”条件“根正苗红”,1956年6月,不到19岁的他便被组织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来说,有这样“光荣、伟大、正确”的政治生命,无疑为他更加刻苦地工作注入了无限的思想动力。 从常安公路上马伊始,至今五十余年,李尹初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修公路、架桥梁上,除去1958年经组织选派到省交通学校进修两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开始,实际只学习了一年便提前毕业,算是速成了一张中专文凭。1963年被抽调到宁乡参加“四清”工作队后改称“社教”工作队,一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返回安化。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组织的安排,作为年青党员,我只能服从,说实话,对于我所最爱的交通建设,算是耽误了几年好时光。 七十年代初期,李尹初被抽调参加了廖家坪水库和数百公里渠线建设和安化氮肥厂的选址、平面设计、施工放样等工作,好在这些都与建设和土石方工程有关,还算专业对口。 1977年4月,李尹初被上级任命为县交通局副局长,虽然仍然是分管交通建设这块的工作,但由于行政职务的牵累,专业技术职务无法评聘。在副局长的岗位上17年时间,由于长期积劳成疾,进入九十年代初,他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在长沙住院治疗 个月后,组织上为照顾他的身体,1994年,时年56岁的李尹初同志从副局长岗位退居二级,同时考虑他多年为交通建设作出的贡献,退线时为他明确了正科职级和免试破格录用为工程师。甩掉行政职务后,李尹初觉得自己轻松了许多,对公路桥梁和专业技术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了,谈不上“失落感”,倒是平增了几分“充分感”。 公路情结 一个在公路桥梁建设中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在交通局副局长岗位上任职17年的老领导,一个入党五十多年的老党员,一个在职与退休50多年如一日的老干部,如何能做到质量、安全、责任、清廉、和谐。 安化现有的数千公里国、省、县道和乡村公路,除却解放前修建的安化第一条公路(烟溪至溆浦大江口公路),李尹初尚在襁褓中没赶上之外,解放后修建的大部分公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大多数都参与过。或是规划、选线、测量、设计、立项争资;或是新建、改建、水毁抢修、养护绿化;或是桥梁、整修加固、安保工程、质量监理。总之,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常德至安化公路属于“一·五”时期开工的公路),到现在实施的“十二·五”规划,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李尹初在安化近五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奔波忙碌。此外,很多乡道及大中型桥梁,李尹初都参与了设计和建设。灾难性的“文革”开始后,李尹初被迫停止了一段时间的交通建设,他只能悄悄地看一些技术书籍,暗自钻研揣摸路桥新材料、新技术。他心中的目标是:在我们安化这种山区大县,要改变肩挑背负、“利弃于地,货不畅流”、“险阻盘由,行者惮之”的状况,唯有多修路、修好路才能做到。他心里想,有了过硬的技术,今后肯定派得上用场。 1997年底,李尹初达到退休年龄,对他说来,“仅仅是组织上为我办了个手续”。退休后,十三年多时间,李尹初为县委、政府的“拓宽东西,打通南北”、“提质升级,畅通网络”各项通乡、通村、通畅工程建设,乃至207国道改造、二广高速安化段建设、益溆高速立项等重大交通项目,十三年如一日奋战在交通建设指挥部和各处建设工地。公路桥梁在他心中已经形成一个永远不能放下的情绪。低调的为人处世与高调的修路架桥在他身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赢得了与他共事的人们及省、市、县领导和专家们的尊敬和褒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