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益阳人物 近现代 查看内容
时代精神汇合论者——周谷城
2012-8-13 10:43|编辑: 王玲 |来源: 益阳在线 |查看: 22304 |举报

 

  周谷城(1898~1996),1898年9月13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生于湖南省益阳赫山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老年历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首席名誉顾问、上海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名誉主席。早年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1981年同胡愈之、楚图南等知名人士发起世界语之友会,以后曾出席世界语之友会座谈会,倡导世界语。在史学、美学、逻辑学等方面有很高造诣和建树。
 

   

 

  1913年,十五岁的周谷城考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那时他已经系统地读了《史记》《汉书》《国语》《战国策》等古籍,作文时喜欢引经据典,阐述道理。国文老师袁吉六后来说:“我在第一师范教书时,古文最好的学生是毛泽东;在省立一中教书时,古文最好的是周谷城。”袁吉六是前清进士出身,既是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又受聘在第一中学教国文,在一中的作文讲评时他经常引周谷城的文章为例。周谷城与毛泽东有三个共同的老师,另两位便是杨昌济和符定一。
 

 

  1917年周谷城从湖南省立一中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甫入大学,即逢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1921年,周谷城离北京高师毕业还差半年,便回到湖南长沙,在第一师范执教英语和论理课了。当时,毛泽东正在一师附小任主事。一见之下,引为知己。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底,何叔衡出任船山学社社长。周谷城应毛泽东之邀,做过自修大学和船山学社的教师,教心理学。与此同时,周谷城又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始了长达一生的笔耕生涯。1923年,周谷城出版了第一本译作《实用主义论理学》。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谷城构建自己学术思想体系的《生活系统》一书。在这本兼融心理学与哲学于一体的著作中,他认为知、情、意三者前后承续,首先是物我浑然一体,而后是物我分立,进而是信仰生活。
 
 
  1942年春,周谷城经进步教授陈望道、张志让介绍,受聘于迁址重庆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在陈望道任系主任的新闻系开设英文报纸分析课。周谷城仍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还协助陶行知开办社会大学,被聘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民盟前身)顾问。他的学问人品受到学生们的景仰,1945年春周谷城任系主任,历史系的学生曾以他的名字成诗:“周谷城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才济济”。周谷城还致力 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他仔细研究和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世界史著作,认为缺憾多在于堆砌历史事件,而且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于不顾。周谷城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追随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希腊、罗马并非驾驭其他地区的文化中心,中国、印度跟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周谷城着手编写格局一新的《世界通史》,力求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综合为统一整体,阐明欧洲的古老文明和近代文明,中国、印度等各自都有其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面。
 

 

  1949年,周谷城的三卷本《世界通史》正式面世。在这部通史中,周谷城以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的相互关联、日趋融合为主旨,描绘了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周谷城提出,世界是一个多元的有机整体,尽管世界上多文化区、多国度并存,但并非各自孤立活动,而是从一开始便蕴涵着互相往来、互相交叉和互相渗透的趋势,这种趋势又是必然的。除《世界通史》外,周谷城还著有《中国通史》。这两史可说是影响了中国几十年。史学名家不少,但一人撰写《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在中国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第二人。
 

 

  1946年,周谷城随复旦大学由重庆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又与张志让、潘震亚、翦伯赞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上海解放后,周谷城被任命为新复旦的首任教务长,接着又受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的委托,创办了上海市历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1952年高校实行院系调整,调入复旦大学的全国知名学者、学术界的权威人物多达十五人。作为复旦教务长,周谷城代表校长陈望道,带着车队把十五位名教授接进复旦,其中包括浙大的苏步青、陈建功,沪江大学的蔡尚思等。多年以后,苏步青仍感慨不已道:“望老不容易,把十五个大头团结了起来;周谷老也是有功劳的,我就是周谷老代表望老带了车队接来复旦的。”
 

 

  60年代初,周谷城陷入了一场“斗争哲学”的重围。那就是围绕周谷城美学思想展开的大论战。1961年至1962年间,周谷城先后发表了三篇阐述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即《光明日报》上的《史学与美学》,《文汇报》上的《礼乐新解》,还有《新建设》上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在以后针对他的美学思想展开的论战中,他又先后发表了五篇文章。当时的中国大地,已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1959年的反右倾,1960年的反修防修。阶级斗争的弦正越绷越紧。而周谷城在自己的那些文章中,厚积薄发,坦诚地表述了自己在“正确认识矛盾斗争的限度”、“正确认识矛盾斗争与矛盾统一的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中,周谷城表述了一个主要观点,即“时代精神汇合论”。他是这样诠释的:在原始氏族社会,因着人与自然的斗争,部落与部落的斗争,常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汇合而为氏族社会的时代精神。封建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资本主义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各时代的时代精神虽是统一的整体,然从不同的阶级乃至不同的个人反映出来,又是截然不同。
 

 

 

  粉碎“四人帮后,周谷城迎来了人生和学术道路上的第二个春天。1978年以后,周谷城在学术研究上著述频频,先后发表《秦汉帝国的统一运动》《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关于艺术创作地位》《看重统一整体,反对欧洲中心论》等论文,创言立论,老而弥坚。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史学与美学》一书,重新修订出版了《中国通史》。1982年,他编著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周谷城全家福

 

   周谷城晚年一直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以八十高龄登上教坛,讲授世界史,培养了“文革”后第一批史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写了《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所谓意境》、《论古封建》等有影响的专论。1984年,他主持创办了《中国文化研究集丛》,并主编了“中国文化史丛书”。1986年,又担任了“世界文化史丛书”主编。1988年,又主持编纂出版了大型学术丛书“民国丛书”。199 0 年11月和1992年3月,周谷城两次写信给全国人大和上海市人大负责人,表达对自己身后事的态度:“谷城去世以后,不要搞告别仪式,不要骨灰,一切书籍、文物交给人大科教文委员会。”︱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